引言
金融支持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一、金融支持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工具不完善
云南省受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近些年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提高,出于对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云南省筹划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从总体来看,云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依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首先,金融支持的政策出现泛化。通过对云南省的各项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有“三张牌”和“八大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具体的金融支持措施未实现针对性的细化,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未被充分考虑。
另外,在政策的推进落实上也存在问号,主要在于主管部门没有被纳入到责任主体之中,多数情况下只是呈现政府支持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的流动的表面现象。与此同时并未发布针对性专项金融支持的政策,未能引起社会资本的响应,难以释放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活力。
其次,金融支持的政策工具单一。云南省政府的金融支持工具主要是通过产业发展引导金、政府投资基金及产业融资发展平台。但是在面对产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需求,这些金融支持工具在具体的产业分配上往往杯水车薪,效果非常有限。
另外,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考虑到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必不可少,只有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才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幼小和薄弱产业得以稳定发展,但就云南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产业发展上来看,其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十分有限。于此同时,云南省各州市产业之间的发展也出现彼此争夺有限的金融资源的问题,进而提高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融资成本。
最后,偏好高风险的风险资本与产业投资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对于众多的初创企业而言,风险过高,对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模式难以筹集资金,需要风险资本的积极参与支持发展,但是云南省的风险资本的发展严重欠缺,并且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难以满足市场的发展。
二、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失衡
云南省近些年的金融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融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金融产业的增加值稳步提高,有出现金融集聚的现象,但是这种集聚过分集中于省会城市昆明,因而在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出现明显的失衡问题,且这种问题越演越烈,这势必会加强地区之间的金融“二元”结构,妨碍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首先,在银行业方面,云南省目前外资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仅有7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机构个数最多,约占所有金融机构的4.69%,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次之,约占9.81%,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占比较低。从云南省银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来看,除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分散于各州市外,其他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昆明市内,这种银行业的集聚较为明显。其次,在证券业方面,目前有2家证券公司的总部和2家期货公司的总部在云南省昆明市辖内,但在行业中来看,行业内的排名均属于中下水平,于此同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营业网点基本位于昆明市内,各州市的营业网点机构个数很少。
此外,截止年云南省只有1家国内主板上市公司且其中27家上市公司在昆明市辖内,而16个州市中竟有高达1个州市没有主板上市公司,这充分说明各州市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上存在较大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最后,在保险业方面,目前云南省仅有1家保险公司的总部,其设在昆明市辖内;其他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中,财产险的分支机构有27家,寿险的分支机构有15家,就总数而言,仅有的42家分支机构仍集中于昆明市内。虽然保险业的发展较为平稳,但是保费收入上却增长缓慢,且在保障的程度上更多的集中于农业保险上,在全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仍然有待提高。因此,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性的失衡问题。
三、金融市场提供的融资力度不足
云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的融资力度不足,虽然总体的金融业保持增长,但是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造成众多的融资主体难以获得资金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和稳定发展。
首先,银行业信贷融资门槛高、难度大。虽然金融机构应用LPR的占比不断上升,但是年云南省银行信贷机构对企业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依然高达5.6%22,高融资成本逼退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者。同时由于银行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上存在短板,银行信贷通过对抵押物的种类进行严格限制,中小微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合格抵押品进行融资。其次,资本市场融资额相对有限。
中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在现行的证券法规下,不仅不符合交易所公开上市融资的规则,也无法获得债券的发行资格,造成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非规范化的民间借贷资金从事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根据Wind数据显示,云南省主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国企等大型企业,而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各州市的地方政府。
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类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被不断的开发出来,这种融合各种新兴技术的产品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推动作用,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虽然云南省金融业近些年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是仍然较为弱势,在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工具上只能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首先,在现有的金融从业人员方面,云南省金融从业人数最多的为银行业,而银行业中更是多数处于一线的从业人员,员工常常存在安于现状的问题,对于金融知识的更新缺乏积极主动,而公司组织的定期培训学习上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培训的内容往往难以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证券和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也同样存在更新金融知识的滞后性问题。
其次,在金融人才本地培养方面,云南省高校中仅有一所双一流高校,但是经济金融专业却仅是省级重点学科。虽然有经济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能力的高校较多,但是与国内顶尖名校之间的差距较大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于此同时,云南省高校培养的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多数前往经济发达省份发展,未能留下为云南省的发展添砖加瓦。
最后,在金融人才引进方面,云南省位于西南边疆,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东部沿海省份差距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优秀人才多优先考虑一线发达省份。为此,虽然云南省面对人才需求紧缺问题,发布了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政策,但是在金融人才的引进问题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引进的成本过高、人才引进人员的家属后续保障、具体项目中的需求不清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