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怎样给党报写稿——以一则通讯员来稿为例
余坦坦
党报的基层通讯员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应该怎样写稿,笔者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谈一谈这个问题,以帮助通讯员改善写稿质量,提高见报率。
这里我想分析一篇稿件,稿件原文是这样的:
手持电脑采信息居委会变成“百事通”
汉阳琴断口街建成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
本报讯昨日,汉阳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借助节假日期间,完成“人口信息库”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该人口信息库,比公安系统的户籍底页资料全面,不仅可破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难题,还将广泛应用到教育、卫生、公安、统计等工作中。
5月6日,一清早,就有人气喘吁吁地来到琴断ロ街七里一村社区居委会。“请问社区有没有一位张乾发老人,65岁。前来咨询的是附近一家电卖场的张经理,几天前,老人在他那里订购了一套家用电器,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把老人的地址记录错了,今天急着送货上门,这才发生了眼前的一幕。社区人口协管员打开电脑,输入提供的信息,很快查找到了老人的地址,整个过程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
这几秒钟的便捷,源于社区建立的“人口信息”数据库。记者在现场看到,进入社区电脑数据库,只要输入姓名或者居住门牌号等关键信息,就可以搜索到姓名、年龄、住址工作、户口属地、居住现状、联系方式甚至包括计生情况、下岗、再就业时间等20余项信息,一目了然。上班时间,居民可以随时查询,随时更新。
前不久,汉阳区计生委开展给“半边户”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福利的活动。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只坐在电脑前花了一天时间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七里一村社区书记感慨道:“这在以前,要从社区多户居民中登记、确定,我们至少得5个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花七八天工夫才做得完。
据悉,汉阳区计生委从人口普查开始,着手建立人口信息库。最先以公安局的户籍底页资料为基础,今年年初,琴断口街特意请来华中师范大学从事人口研究的教授,重新编制新版“人口信息簿”表格,前后进行了3次完善更新。
业内人士称,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而言,社区这样全方位动态更新的人口信息和汇总分析数据,将有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对人口老龄化,还可广泛应用于统计、卫生等领域。
标题存在的问题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读者读报首先是看标题,只有标题醒目、抓人,读者才会有继续阅读报道本身的兴趣。然而这篇报道的标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准确。原标题是:“手持电脑采信息居委会变成百事通’汉阳琴断口街建成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手持电脑”是什么意思?是“手提电脑”,还是用手敲击电脑键盘”?根据报道内容,显然应该是“用手敲击电脑键盘”的意思。二是说“居委会变成‘百事通”,概括面显然过大,准确地说是居委会变成掌握社区人口信息的“百事通”,对于其他方面,居委会未必就是“百事通”。
三是说“汉阳琴断口街建成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也不十分准确,笔者打电话与写稿的见习记者核实,建成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只是琴断口街的一个社区,即七里一村社区,其他社区均未建成。因此,见报时我就将标题改为:“七里一村社区建成人口信息数据库短短几秒钟人口百事通”,这样既准确、简洁,又生动、押韵,易读、易记,相信读者会更乐意看我做的这个标题,对这个标题的印象较原稿标题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
导语存在的问题
大家知道,新闻导语中通常要有“五个”,也就是Who(是谁)、What(发生了什么)、When(什么时间)、Where(在哪里)、Why(原因),有时候还要加一个“How”(是怎样的)。这篇稿件导语的各个新闻要素应该说还是比较全的,它的问题在于表述不清。
首先是时间不清。原稿一开头就说:“昨日,汉阳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借助节假日期间,完成人口信息库’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这样复杂的工作显然不可能在一天里完成,结合后面的内容看,实际的情况是“截至昨日”这项工作才全部完成,因此我把这句话改成:“汉阳区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利用节假日,昨日最终完成了人口信息数据库信息采集和录人工作。”这样表述就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其次是用词不当。“借助节假日期间”?念起来是不是很别扭?语法上也不合规范。
第三是简称不规范。通常情况下,较长的称谓或术语在新闻稿件中第一次出现时,应该用其全称比如这篇稿件中的“人口信息数据库”这个词语,之后才可以用简称,并且简称一定要统一、规范、明白易懂,不能发生歧义,比如“神经系统疾病”就不能简称为“神经病”。但在这篇稿件中,“人口信息数据库”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导语中时,作者就使用了简称,之后的段落中才出现全称;简称似乎也不够精确一人口信息库,直接用“数据库”似乎更好;并且无论是全称和简称都不统一,一会几是“人口信息数据库”,一会几是“人口信息’数据库”一会几是“人口信息库”,一会儿是“数据库”,有点混乱。
文章中的语言问题
再看它的后面几段,则存在着叙述顺序混乱、语言不简洁、用词不当等问题。
叙述顺序混乱的问题在这篇稿件的二、三、四段都比较明显地存在。语言不简洁的地方如“几秒钟的时间”等,“几秒钟”不是更简洁吗?何必赘上“的时间”。“这几秒钟的便捷,源于社区建立的‘人口信息数据库”一句中,将“源于”改成“得益于”是不是更恰当?同样的,“汉阳区计生委开展给‘半边户’独生子女家庭发放福利的活动”一句中,“发放福利的活动”我觉得也不太规范,改成“汉阳区计生委为半边户’独生子女家庭开展福利活动”则更好其实这些用词或表述不能说完全错误,只是不够准确,更谈不上精确,而新闻报道是力求精确的。尤其是原稿第五段结尾,给人以话没讲完的感觉。原稿第五段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年年初,琴断口街特意请来华中师范大学从事人口研究的教授,重新编制新版人口信息簿表格,前后进行了3次完善更新。”我后来编辑时给它加了个“尾巴”“使之更加完善”,这样读起来似乎就更完整。
结尾存在的问题
原稿结尾的评论性表述是多余的。这段评论性表述是:“业内人士称,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而言社区这样全方位动态更新的人口信息和汇总分析数据,将有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对人口老龄化,还可广泛应用于统计、卫生等领域。”作者原本希望通过这段专业人士的评论来提升所报道新闻的意义,但由于把握不准,致使这段评论存在夸大其辞的问题:仅仅靠一个“人口信息数据库”就能够“有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对人口老龄化”吗?显然不能。这就给我们一个警醒:不要在新闻报道中轻易加入议论。这一是因为新闻报道讲求客观公正,记者或通讯员最好不要站出来表态、说话,即使要说,也应该隐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用事实说话:二是在新闻报道中轻易加入议论,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知识、阅历的不足而导致偏颇乃至错误,授人以柄三是这段评论性表述本身对于读者阅读来讲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好处是有目共睹、人人皆知的,不需要谁来说,普通的读者也知道。因此,编辑稿件时,我就将结尾的这段评论性表述删除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不应加入评论性、议论性的内容,还是要因“稿”制宜。我认为,不必要的评论、议论,容易引起歧义的评论性、议论性表述,最好不要。
结语
通讯员写稿时,首先要做到事实准确无误,其次是语言要简洁、易懂,第三是对报道事实要有科学理性的判断,第四是不发议论、保持客观公正,第五是就事论事不旁骛,第六是尽可能地做一个好标题。我把这些要求概括为几句顺口溜:
新闻人事须无误,
报道语言应朴素;
科学严谨少议论,
就事论事不旁骛。
(作者为长江日报主任编辑,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