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老字号档案
从年丽江毛纺织厂创建至今,已经走过60年的风雨。
最早的丽江毛纺织厂(当时的丽江地区民族毛纺织厂),位于原丽江地区丽江县大研镇南郊昭庆村,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后,地址变更为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路。
丽江毛纺织厂的前身是许多散落在丽江古城的小作坊,最后重组成了毛纺织厂。从年成立起,经历了多次改革: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革,扩建厂房多平方米,建成年产20万米粗纺呢绒生产线,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能力;年,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经营40年的国营毛纺厂实施了第一次改制,全厂员工买断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资产(股份)全部退出企业,成为完全由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名字也变更为“丽江毛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最为红火的年代,丽江毛纺织厂在丽江古城曾设有两个专卖店,产品供不应求,常常需要预订。
前世今生
上个世纪的时髦纺织品,几乎都出自这里
“有时候我们第一天推出的样式,可能几天后仿制品就会挂满整个丽江古城”
“在当年,如果谁有一条丽江毛纺织厂的围巾,都觉得这个人太时髦了!”在丽江,许多上了年纪的女性,年轻的时候几乎都拥有过一条丽江毛纺织厂的围巾,并认为那就是当时的潮流。
“上世纪90年代到年之前,是毛纺织厂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在古城溢璨泉旁的店铺,常常都是门庭若市。”丽江的70、80年代生人,对丽江毛纺织厂都有这样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读大学的时代,还会有外地人托我买丽江毛纺厂的围巾。手工羊毛的,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条纹相间的,即使在今天来看,都还非常时髦。”一位市民说。
因为货品真材实料,样式新颖多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丽江毛纺织厂的产品都在丽江有口皆碑,也是丽江市民购买毛巾、披肩等物件时的首选。
和丽江的诸多产业一样,毛纺织厂的改变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先是借着旅游发展的东风,毛纺织厂的披肩火了。因为丽江的温差较大,也因为毛纺织厂的披肩颇具民族特色,许多游客来丽江必买一件披肩,一时间,丽江毛纺织厂的商品供不应求。
巨大的利益让许多商人慕名而来,带来了织造工艺更加先进、成本更加低廉的外来仿品。“有时候我们第一天推出的样式,可能几天后仿制品就会挂满整个丽江古城。”丽江毛纺织厂的员工回忆,仿佛一夕之间,古城的披肩店铺多了起来,“除了毛料质量之外,样式和平整度都好过了丽江毛纺织厂的产品,更何况他们还有成本优势。”丽江毛纺织厂的生存空间一步步被压缩。
商业精神
手工作坊起步“卖给老乡的就一定要质量过硬”
虽然丽江毛纺织厂是年建立,但丽江的纺织传统,却可以向前追溯上百年。丽江的纳西族先民自古就有麻纺、毛纺手工业传统,据《丽江县志》纺织卷记载: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大研镇初设织布(麻)作坊,有余架木织布机。
民国初年,纺织业和作坊增多,大研镇“竹溪园”号等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用脚踏穿梭铁织机与手拉梭木织机,能织出四种颜色的条纹花布与细白布,毛纺作坊能织出纯毛人字花粗呢、纯牛勒巴花粗呢等产品。年大研镇织布机发展到架,从业人员达余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沿海转移到丽江的纺织业在年达到高峰期,丽江毛纺、棉纺织品远销昆明、重庆、拉萨,丽江一度成为云南省毛纺织业中心。抗战胜利后,由于外地纺织布品输入丽江,地方纺织业趋于衰弱。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纺织业又逐步发展。
年2月,经丽江地区向云南省轻纺厅申请建立毛纺厂获得批准,成立了丽江地区国营毛纺厂。更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毛纺织厂。这一时期,产品主要以生产当地少数民族用品为主,如氆氇、牛勒巴、毛毡、劳动布、帆布、纱布等。
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生产产品几乎在滇西北这个偏远区域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的接受度。而丽江毛纺织厂员工的心中,“卖给老乡的就一定要质量过硬。”因此,基本上都在往实用性方向发展,让人感到实用、舒适而且保暖。
商业文明
借旅游发展东风,“东巴拉”成为丽江鲜亮名片
60年间,丽江毛纺织厂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沧桑巨变,在一次次的商海沉浮中站稳了脚跟。
临危受命财务科长杨肃珍转战商海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市场,企业于年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多平方米,建成年产20万米粗纺呢绒生产线,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能力,丰富了产品品类。产品也由当年的服务劳作为主的产品,变为满足人们生活为主并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格花呢、海军呢、法兰绒、格花毛毯、纯羊毛被等。
可5年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丽江毛纺织厂,陷入了经营困境。“当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工资发不出,加上社会上到处都流传‘毛纺厂倒闭了’的消息,工厂人心涣散,生产无法正常开展。”
当时政府组织职工开会,探讨是否申请破产。时任财务科长的杨肃珍站了起来,对领导们说:“我觉得我们还能干!”现在很多原毛纺织厂的员工都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之后,杨肃珍带着多名职工的期盼,担任了丽江毛纺厂厂长。
几经商场的摔打,杨肃珍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她先做市场调查,与工人一起开分析会,找到产品成本高、产品老化等原因,并走出丽江,到外地寻找商机,开拓市场。随后做出至关重要的决定:停产了一批老式的传统纺织产品,开发生产了一大批中高档纺织品。
她带领管理技术人员到广东、四川、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发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深受顾客欢迎,于是根据丽江地处滇川藏交界地区、民族文化互融的特点,深入藏区考察研究,经过博采众长,设计出了色彩斑斓,深受人们喜爱的毛纺织品。
为了推销产品,她亲自带领销售人员跑市场、找客户。她曾经在去保山的路上,深夜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睡货厢,还好被一位好心的农妇发现,硬拉到她家过了一夜;在贵州六盘水盘县一家小旅馆,她住进了满是跳蚤,连转身都困难的房间;在昆钢,她和随员被拒之门外……
在她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毛纺织厂恢复了正常生产,迎来了新的生机。
自创品牌“东巴拉”突出重围成云南唯一幸存毛纺厂
厂子有起色后,杨肃珍认识到创造自己的品牌,是一个企业立足市场的关键。品牌后面是文化,文化后面是市场,丽江文化最著名的是东巴文化,根据这一亮点,杨肃珍反复研究,并请教当地文化名人,注册了“东巴拉”商标。紧接着,她聘请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精心设计了“东巴拉”包装手提袋、吊牌、门市招牌,使“东巴拉”的形象全面推开,成为丽江鲜亮的品牌。
同时,她大胆地对硬件设备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带着技术人员到沿海考察,购回了当时最先进的无梭剑杆提花织机、电脑设计制版设备和数码喷印设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花色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也增强了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丽江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旅游胜地。具有敏锐商业眼光的杨肃珍抓住机遇,大胆开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条花布、提花布、东巴披巾和东巴象形文地(挂)毯,这些产品投入市场,迅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每到黄金周,公司加班加点生产,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不断地开拓创新,使改制后的丽江毛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年企业改制时工业总产值仅万元、营业收入万元、利润16万元、上交税金68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只有0.98万元。到了年底,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万元,营业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实际上交税金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业绩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可以对比的是,几乎是同一时期,云南省原有的5家毛纺织厂,到年之后,只有丽江毛纺织厂存活下来,而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云南省毛纺织行业的一张名片。
借旅游东风产品曾远销海外
年,丽江毛纺织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单位、丽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云岭先锋示范单位,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杨肃珍个人还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丽江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丽江市级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年,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全厂员工买断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多名员工大多数又重新持公司股份成为新的现代企业员工,少数员工按照政策领取安置费另谋新业。经过艰难、痛苦的改革,公司成为国有股份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年,公司第二次“改制”,国有资产(股份)全部退出企业,成为完全由职工持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公司二次改制后,以云南及丽江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契机,把纺织与旅游相结合,纺织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积极开发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旅游产品,各项经济指标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丽江毛纺织厂员工还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产品创新,以丽江丰厚的民族文化元素作为产品设计的灵魂,不断设计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毛纺和棉纺产品,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远销全国各大旅游城市和地区及日本、美国等国家。
年,丽江毛纺织厂的业绩还在多万,到年,销售额已经到1多万元。
老厂长杨肃珍档案
杨肃珍,女,纳西族,年7月出生,年10月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高中毕业后到丽江黄山乡接受再教育时任民办教师,年到当时的丽江化肥厂工作,年因化肥厂关闭,到丽江毛纺织厂工作。进厂后工作积极,对自己要求严格,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曾任毛纺织厂财务科科长,年完成大专学业,并通过了全国会计师统一考试,取得会计师职称。
商业模式
低谷中坚守致力开发文创体验探索发展之路
丽江市如今已很难找到大型的厂房,丽江毛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例外。当看到偌大一个厂子,原本以为是工人赶工的忙碌身影。可站在丽江毛纺织厂的门口,却有种辉煌不再的凄凉。
在厂门之下,有着另外一家汽车服务公司的名字。从年开始,因为销售逐渐萎缩,毛纺织厂已将部分厂房出租。在厂里逛一圈,全厂只有2台机器还在运作,其他的机器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最近6年的变化,丽江毛纺织厂员工将其归结为“成也旅游,败也旅游。”
旅游带来了旅游纺织品在一定时间的迅猛增长,也吸引来了一大堆前来丽江淘金的商户。他们将义乌小商品城的旅游商品带入了古城,和丽江当地的产品相比,他们有着更新颖的花色、款式,更能迅速琢磨消费者的习惯以及快速模仿丽江传统工艺。“除了一点,他们的毛织品许多都不是羊毛的。不说%以次充好,但至少有很大比例是如此。”毛纺织厂员工分析。
丽江毛纺织厂在古城渐渐丧失了话语权。曾经有2个门店,但因为销售量不足以支撑房租而落寞离场。“很多游客是不会鉴别毛织品是否真实的,他们常常是觉得好看就买了。更何况我们同样质量的产品,价格比其他外地来的货品高出很多。”
从古城披肩开店数量也可以看出,这一块的巨大消费市场。“丽江古城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按照每10个人买一条围巾计算,围巾哪怕卖10元,也是万的生意。”
但市场的变化不仅打击了丽江毛纺织厂,也打击了丽江古城内游客购物的兴趣。“除非是我衣服没带够,觉得非常冷,否则我不会买古城的任何披肩,因为这些民族类的款式,最多也只能在古城,在丽江披一下,出了丽江都觉得过于扎眼,不够时髦。”游客景区购物的理性化也是市场逐渐衰弱的原因之一。
有专业人士分析,这并非主要原因。在如今的时代,可能有很多创业者会说,你把产品做到极致,有了工匠精神,你的产品就会不愁销路。但事实是:产品的好看与否,人会有个标准,最后真正赚到钱的是知道寻找资源和整合资源的人。
丽江毛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向军在分析厂子的衰落时,也认为在毛纺织厂最不愁销量的时候,没有去拓展更大的市场,是最大的遗憾。
在如今的厂址旁,丽江毛纺织厂还拥有一块铺面,经常会有一些丽江当地老人光顾,毛纺织厂老厂长杨肃珍依旧站在第一线为大家服务。可就产品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更愿意追赶全球的潮流。
现在,偌大个厂子,除了厂房出租外,公司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安置在洗衣间,依托丽江巨大的客栈布草业务,每年也有上百万的收益。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希望这部分技术工人不要流失,到企业经济好转时,再回到纺织厂效力。“60年,厂子里起起伏伏经历惯了,如今虽然困难一些,但我们也能平常心对待。”
公司在主业上,开始了更节约成本的两头在外加工,原材料在外、生产在外,只有设计还留在公司。公司的骨干员工也一直在探寻发展之路。下一步,他们将通过创新专注设计,实行订单委托生产,实现资源和效率更好地运用,致力于开发文创产品体验店,让人们更能了解民族文化瑰宝的魅力所在。
(来源:文:西莉图:丽江毛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