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总编迈入10亿元俱乐部靠5个招数

20年高速增长,近两年广告收入均列全国都市报第一名。在发行量与广告量双降的“报业冬天”里,成都商报是怎样保持领先优势的?为此,我们采访了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

定位:有阅读价值的报纸

记者:据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年上半年主要城市媒体价值评估数据,在全国范围的调查中,成都商报以每期40.1%的阅读率及.9万的读者规模居全国都市报第一,品牌影响力再度得以验证。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成绩意味着成都商报内容的强势吸引力。

陈海泉:自年起,成都商报定位调整为网络时代具有阅读价值的主流大报,提出“让读者在网络上看热度,在商报上看深度;在网络上看表象,在商报上看真相;在网络上看现象,在商报上看背景。”

用一句话概括:从传递信息向传递价值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在传递信息上已经失去了优势。但纸媒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传递价值。过去的报纸为了强调信息量、丰富性,一味做加法,而现在要做减法,去碎片化,尽可能在海量信息里打捞出最具价值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我们大胆舍弃网络能提供的碎片化信息以及对读者无实际价值的“大路货”简讯,转而强调新闻的深度、信息的可用及读者的互动。强力提振四大块,即: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

记者:追踪一家企业市场定位的变化可以勾勒出其发展轨迹。成都商报自年创刊至今,定位又发生过哪些转变?

陈海泉:有过三次转型。刚创刊的时候,结合“成都商”的“商”字,报纸主要刊登经济新闻、商业信息。从读者反馈来看,叫好不叫座。

从年起,定位为都市报,或者叫市民生活报。主打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

年,又对定位进行了重新设计:主流大报。此次定位调整是因为都市报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经历了十年高速、粗放的发展,都市报的风格越来越活泼,但是草根气息浓厚,部分甚至存在低俗、恶意炒作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正在向地摊小报靠近。

成都商报提出“第三条路”:取其精华,将党报与都市报的优点相结合。内容上,加大时政新闻、财经新闻、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的比重,减少社会新闻的比重,加强新闻评论建设。

在发行上,将重心放在更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身上。扩大在高档社区及主流人群的影响;压缩偏远地市的发行,不做无效、低效发行,集中力量拓展成都区域和地市州主要城市的发行,既节约了成本,又优化了读者结构。

通过几年的调整,主流大报的架构基本完成。在整个报纸运营过程中,形成了融主流价值观、主流新闻、主流读者、主流广告、主导品牌以及轻松幽默的文风于一体的大报气质。

战略:拉长报纸产业链

记者:成都商报媒体集团化战略的重要探索,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先后在异地合作办了若干张报纸。“异地办报”是传媒界的创新之举。

陈海泉:异地办报,总体思路是在外地实行媒体集团化战略。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成都报界比较流行“天花板理论”,即成都报业早晚会顶到天花板,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要继续发展,只能向外,搞异地扩张办报。

年开始,商报有许多异地合作办报的经历,合作参与办了一系列的报纸:《云南信息报》(昆明)、《天津青年报》(天津)、《西部商报》(兰州)、《江西商报》(南昌)、《青岛早报》(青岛)、《现代金报》(宁波)等等。具体做法是,在当时报业不发达城市复制商报的成功模式,为当地报业带来新鲜的办报理念和经验。

但是,因为地方保护政策以及报社控股各方利益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异地办报遭遇瓶颈。年开始,成都商报缩短了战线;到年,异地办报基本撤回到成都。

值得一提的是与解放日报合办《每日经济新闻》。目前该报由成都商报、博瑞投资、博瑞传播联合投资主办,运行情况良好。年,收入1.3个亿,净利润近万。据其客户端入选中国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第6位,居财经类第1位。

记者:在异地办报遇挫之后,商报转而在成都本地实施集团化战略,目前来看比较成功。本地集团化带来哪些好处?

陈海泉:目前的成都商报系既包括以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也包括以“谈资”“悠哉”为代表的新媒体集群及以岁月艺术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平台。商报系布局的总体思路是利用商报的优势,跨媒体、跨行业,培育出更多平台,实现全媒体布局。

比如我们曾经对各行业进一步细化、延展,先后做了《居周刊》《快1周》《汽车时尚报》三本杂志,拓展相应的行业。打个比方,成都商报是个大漏斗,大漏斗漏下去的沙子,会由几个小漏斗接着。这几本子刊物就是小一些的漏斗,它承接了一些中小广告客户,这些广告可能不适合商报,但可以在子刊物上刊登。这样,拉长了商报的产业链,形成了1+12的模式。

记者:自年迈入10亿元俱乐部以来,商报广告收入一直稳步增长。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陈海泉: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采编与经营分开,保证新闻独立。商报从创刊开始就坚持采编与经营分开,避免新闻被广告任务绑架。这其中,有力的制度是保障。

第二,准确的定位。将受众锁定为: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报纸的发行以成都为主场,以二级城市为辅。避免战线过长、自我消耗。

第三,广告代理制。在国内,商报是较早实现广告全面代理制的,防止了内部不规范行为,还调动了社会各界人脉与资源。

第四,以策划拉动经营,靠版面掌握行业话语权。商报是成都最早成系统推出行业专刊的报纸。针对有潜力的行业开办专刊,设置跑口记者,开工作室,发展到一定水平还会专设部门,策划选题与活动,掌握行业主导权和话语权。

第五,提前预判经济大势以及行业走势,开发和引领相关的消费行业。以前,报纸一直依靠房地产和药品医疗广告;年,商报成立了汽车部,对汽车行业开发策划,当年广告收入增长40.8%。年,针对奢侈品消费成立时尚工作室,推出时尚周刊。近年来,还有出国留学培训市场、金融类广告的开发等等都是基于这一理念。

互联网+:深耕读者资源

记者: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年,报纸发行量下降了25%左右,广告收入也是连续负增长,去年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15%。有专家称报业正遭遇“断崖式”滑落。您怎么看报业的“寒冬”?

陈海泉:近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传统媒体更是江河日下,不少报人都垂头丧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甚嚣尘上的消亡论和市场本身的不景气,增大了报业的衰落感;第二,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使得报纸养尊处优惯了,越来越少的成就感,加重了挫败感。但是这种悲观也忽略了两点:其一,从媒体自身规律看,各种媒体形态(报纸、广播、电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又始终保持着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其二,从商业自身规律看,任何行业必将在竞争之下从暴利走向均衡利润。

实际上,报纸提供的原创内容仍然是首发新闻的主要来源,报纸仍然是当地的主流声音。成都商报20年积聚的读者(用户)资源依然庞大。

记者:请您谈谈,成都商报是怎样进行媒介转型探索的?

陈海泉:立足本业,稳妥转型,做到比最激进的慢半步,比最保守的快两步。什么是主业?商报的主业必然是办报。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坚持办好商报,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迎接一城一报或一城两报时代的到来。

在深耕主业的基础上,商报一直在拓展事业平台、探索媒体融合及多元发展,这种探索甚至早在年就开始了。比如,创办《居周刊》,组建商报系多媒体集群,进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媒体电商、活动营销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年出台了《成都商报新媒体发展纲要》,明确了整个报纸的新媒体转型路径。

设计了“”的新媒体矩阵,包括打造一个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采编中心,推进建设“成都商报APP”“谈资”“悠哉”三大移动新媒体平台,构建一个涵盖20个行业、50个网点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miguimi.com/ynxxbyx/1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