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14岁的象棋冠军为何被学校劝退
?
一个优秀的孩子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陈立华的问题就在于他小的时候玩的太少了。
陈立华(化名)今年14岁,家住昆明市盘龙区,他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很斯文,而且据他身边的人介绍,这孩子很听话,很聪明,你跟他说什么他都懂。
陈立华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都对他宠爱有加,而陈立华自己也是校园里面的风云人物,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昆明市举办的青少年组象棋比赛冠军,去年也曾获得昆明青少年组象棋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金辰中学上学期间,陈立华平日的下棋训练很多,而且很多时候会跟校长一起下棋。但是,这些光环都阻挡不了一些事实的发生。
去年上半年,陈立华认识了一些棋友,棋友中有个跟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关系很好,久而久之,他也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出去玩,慢慢地到后来的逃课、夜不归宿。“晚上我们出去一般都是上网,在网吧一待久是一通宵,就不回家了。有时候回去KTV唱歌,沿着马路走路聊天。”陈立华向记者说,玩过之后就不想看书了,觉得学那些都没意思,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厌学情绪越来越重。
有一天,陈立华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了,面对老师无休止的说教,陈立华跟老师呛了几句,老师越发的生气了,将陈立华桌子上的书全部扔掉了。这次事件之后,陈立华父母收到的是一纸今晨中学的“劝退通知”。而陈立华在学校以“不良少年”的名头越发的出名了。
陈立华在采访中曾多次询问记者,“我真的是‘不良少年’吗?”当记者告诉他说“你不是”的时候,陈立华十分不解地自言自语“为什么他们都说我是”。陈立华说他也不知道这以后想做什么,听他爸爸说想让他上军校,而且家里也有“关系”。陈立华说如果真是这样他也想上军校,并说“当兵挺好的”。
专家把脉
从陈立华同学的经历来看,他小时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问题往往就是这么极端,一个优秀的孩子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陈立华的问题就在于他小的时候玩的太少了,一旦碰到他特别喜欢玩的东西,就会变得抵抗能力很差,禁不住诱惑,自制力也会变的很差。对待这样已经“陷进去”的学生,我们只能慢慢把他从那种环境里面带出来,让他自己认识到这个问题。
——《云南信息报》.09.13
案例2:父亲的“虎妈”式教育,让弟弟变得封闭自私急躁
从初中开始,昆明一家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张倩就一直在与父亲的教育方式做斗争。用她的话来说,她早就见识过了“虎妈”的所谓中国式教育,因为这和她父亲所采用的方式“惊人的吻合”。
虎妈的十大家规
1.不准在外过夜
2.不准有玩伴
3.不能参与校园话剧
4.不准投诉不能参与校园话剧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6.不准自己挑选课外活动
7.不准有科目低于A级
8.除了体育和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不准玩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一直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做斗争
“我父亲是实打实的成绩至上主义者,在他的眼里,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学习好;他希望你最好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学习。”张倩说。上初一的时候,张倩当上了班里的宣传委员,父亲知道后脸阴得能拧下一桶水,让她马上推掉这个职务,理由是会耽误学习。
张倩没有听从父亲的命令,执意要当这个班干部,付出的代价是每当班里有活动时,必须牺牲自己午睡时间,从家里偷溜出来,而且必须每学期考试名次不下滑。成绩稍有下降的趋势,父亲就把责任都归咎到张倩当班干部上来。
父亲的这种教育观念从张倩移植到她弟弟身上。张倩说自己当时也没觉得有多大压力,但是换成敏感的弟弟,情况就大不相同。(这段话大家细细玩味——夏老师提醒各位)
“从我弟弟上小学一年开始,我父亲就每天都接送他上学,风雨无阻。回家后盯着他做作业,平时也很少让他出去玩。”张倩说,这种方法在小学的时候还很奏效,弟弟除了任性点,还算乖,学习成绩也很好,小升初考上了市重点中学的重点班。但上初中后,问题开始出现了。
“先是整夜整夜失眠,脾气极度暴躁,成绩直线下降。然后是和老师顶嘴、逃课,最后干脆逃学。”弟弟后来告诉张倩,他当时压力太大了,父母整天唠叨着要考第一,但在重点班的第一哪有那么好拿?一旦没有达到父亲的预期,父亲就像“虎妈”骂女儿垃圾似的冷言冷语进行讽刺,“虽然我爸把这叫激将法,但哪个小孩受得了无休止的激将?”
学习成绩比做人还重要?
让张倩更无法忍受的是,父亲在成绩上对弟弟高要求的同时,生活上却对他无止境的迁就。
吃饭稍有不顺心就掀碗筷;
睡觉,稍有声响就满屋子哭闹;
上到高中,自己的衣服不洗不说,连下晚自习后抬自行车上二楼的活儿都要把父亲从熟睡中喊醒替他做。而父亲,竟然还以弟弟学业为重为理由,做得心甘情愿。
“那次我看我爸一个人扛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上楼,气得指着弟弟鼻子骂。弟弟很无所谓地说,他自己要抬的。爸爸也笑着说,没关系,他学习费力气,这些事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替他做好了。”
张倩说,父亲的回答给她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悲哀,难道学习成绩真的比做人还要重要么?
张倩最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她把这归咎于自己的反抗。
而弟弟,也一直在去努力寻找着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脾气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但仍然不做任何家务,习惯对父母大呼小叫。他其实心里很爱父母,但是有些东西怕是很难改了。”张倩说。
“我怕最终扛不住社会施加的压力”
就是因为有着切身体验,张倩拒绝接受“虎妈”的那套教育方式,“当然,虎妈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还是有区别,但是我真的无法接受父母压迫孩子,冷言冷语刺激孩子,要求孩子拼命学习的这种思维。”张倩说。
在张倩看来,孩子的童年就应该无忧无虑,就应该快乐,父母应该做的能做的就是给予引导,然后放手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张倩已经在开始贯彻她的育儿计划了。
“拿掉孩子手里的东西,或者让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她还小,不一定能完全听懂我的话,但起码我是在做着,我希望我能够学会聆听她的意见,尊重她的选择”张倩说。
张倩其实还是很担忧:“我怕自己最终扛不住社会施加的压力。”毕竟孩子是要融入环境中的,当环境要求你必须高分时,你很难说服自己走另一条路,而当周围的人都在拼命考级时,你也很难保证危机感不来打扰自己。
“但一切都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吧,我周围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妈妈们,也都抱着相同的观念,即应该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大家都一点点在做,最后总能改变点什么。”张倩说。
——《云南信息报》.02.21
向左走?向右走?
一个是乖孩子,一个是被压迫的孩子。
两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性格孩子却有着相似的结局——越来越不适应环境。这是父母教育的失败,更是孩子一生的缺憾。
谁来为两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埋单?亲爹亲娘也无能为力,亲爹亲娘们不后悔,老天都不容!
6月14日微课,我们一起探讨养育孩子的方式在哪里,看看别人如何养育出好孩子。前车之鉴可学习,他山之玉可攻玉。
赞赏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